上海:推动芯片设计进入3nm以下,突破光刻等核心设备

admin 2021-7-15 1119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7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其中提到,上海将集合精锐力量,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个“上海方案”,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三大先导产业力争在2019年“上海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

记者注意到,“十三五”时期,上海已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个创新型产业领域打下良好基础。其中包括:

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技术产品打破垄断;

生物医药涌现阿尔茨海默症等领域全球首研新药、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国际一流医疗器械;

人工智能入选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云端智能芯片取得突破,连续成功举办3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从8064亿元提高到139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6%提高到40%。

在此基础上,上海也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首先在集成电路领域,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全产业链能级。

芯片设计,加快突破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新一代通信、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高端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微处理器芯片、图像处理器芯片、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FPGA)、5G核心芯片等,推动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进入3纳米及以下,打造国家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支持新型指令集、关键核心IP等形成市场竞争力。

制造封测,加快先进工艺研发,支持12英寸先进工艺生产线建设和特色工艺产线建设,争取产能倍增,加快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发展;发展晶圆级封装、2.5D/3D封装、柔性基板封装、系统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

装备材料,加强装备材料创新发展,突破光刻设备、刻蚀设备、薄膜设备、离子注入设备、湿法设备、检测设备等集成电路前道核心工艺设备;提升12英寸硅片、高端掩膜板、光刻胶、湿化学品、电子特气等基础材料产能和技术水平,强化本地配套能力。

充分发挥张江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1+4”创新体系的引领作用,加强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和布局,联合长三角开展产业链协作。加快建设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东方芯港、电子化学品专区等特色产业园区载体,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备自主发展能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创新高地。

其次在生物医药领域,聚焦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布局一批基础研究和转化平台,形成重大基础设施群;聚焦脑科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前沿生物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推进关键原材料、高端原辅料、重要制药设备及耗材、精密科研仪器等装备和材料的研发创新。

推动产医深度融合,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和转化水平,支持医企联合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若干产医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促进创新药物、创新医疗器械的应用推广。

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市-区-园区、区-区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制度,深入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推动“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许可持有人/注册人制度下的合同委托模式(CMO/CDMO)发展,提高创新成果在本市转化率。

加强与国家药监局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合作对接,协同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强化医疗物资应急保障,加强疫苗、治疗性药物、应急体外诊断试剂(IVD)检测、高端诊疗设备等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研发与产业化。

到2025年,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第三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进前沿基础研究,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类脑智能、认知智能、群体智能、小样本学习、安全可信人工智能、量子智能等前沿理论研究,推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通用技术突破,重点建设若干具有标志意义的大规模算法模型,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基础理论、算法开源、算力开放、数据融合、应用转化等关键环节,建设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自主可控开源算法平台、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品落地应用。

大力发展核心产业,发展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智能驾驶、智能硬件、无人系统等产业,自主研发通用智能芯片、高性能专用智能芯片、框架软件等,培育和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优势企业、关键平台。

促进全面赋能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制造业,支持企业引进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提供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围绕医疗、教育、交通、商贸、金融、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场景应用“揭榜挂帅”,打造一批标杆性应用示范。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浦东张江、徐汇滨江、闵行马桥、临港新片区等产业创新集聚区,构建东西集聚、多点联动的“4+X”产业布局。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规划》指出,要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记者网注意到,“十三五”时期,上海在关键战略领域也取得不少突破:

C919国产大型客机成功首飞,CR929宽体客机启动设计,ARJ21支线客机开展商业运营,大型邮轮开工建设,国家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建成全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参与“墨子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航天发射任务,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上海。瞄准关键领域,实施169个工业强基项目,布局一批国家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规划》披露,“十三五”时期,上海工业总产值从33212亿元提高到37053亿元,平均增速2%;工业增加值从7110亿元提高到9657亿元,平均增速2%。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完成“十三五”目标。

《规划》提到,到2025年,要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制造业发展速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一流企业主体和高层次产业人才加速集聚,新动能产业培育成势,绿色化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空间格局持续优化,长三角产业协同逐步增强,建成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制造”品牌进一步打响,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得了脂肪肝,饮食上就得注意这5点,避免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下一篇:华为迎来新盟友,1025亿的中国金融巨头,正式接入鸿蒙系统
最新回复 (0)
返回